制图/黄欣
孙立梅
每年上海书展期间,青少幼读者都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我经常看到爱子心切的父母们跟在孩子后面殷殷叮咛:好好选哦,选好了咱们就买!在买单的时候,面对几百块钱的账单,他们慷慨解囊,毫不含糊。过去几年中,我采访过数十位带着孩子参加书展的父母:你们给孩子买书花了多少钱?三五百吧(有时候甚至上千,父母们太乐于看到孩子把《话说中国》、《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大部头抱回家了)。您给自己买了什么书?
哎呀,我们嘛就是来看看的,主要是给孩子买书(当然也有父母给自己买书,但与给孩子买的书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差得很远)。
与往年书展相比,今年上海书展在推广青少年阅读和亲子阅读方面的力度之大,堪称空前。很多知名阅读推广机构在书展期间举办的讲座、签售以及亲子活动,都吸引了家长们的热情参与。但是,我也注意到,在不少阅读讲座现场,老师在上面讲,家长们一边督促着孩子听,一边自己手指不停地刷手机。
我理解每位家长在让孩子爱上读书、爱上学习这方面付出的努力,但我就想问一句:亲爱的家长,你自己,是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人吗?
如果你都不敢保证自己就是这样的人,那么,在你让孩子爱读书、爱学习而付出的努力当中,可是欠缺了最为重要的一环呢。
有数据为证。前不久出炉的《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6)》显示,上海市民年平均阅读量约在6.61本。请问,如果一个中小学生每年读7本书,作为家长的你,觉得满意吗?我相信大多数家长会认为这个数字太低了。
《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4)》已经指出,市民(青少幼读者尤其如此)阅读习惯养成和阅读内容多来自“亲友圈”,其中受“父母、家人”的影响最大。那么,家长们,或者成年读者对自己的阅读情况满意度如何呢?上海的报告中没有相应数据,但今年4月份出台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的评价中,45.0%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37.4%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只有1.2%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8.0%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
当然数据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上海的市民阅读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9成成年国民都不能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感到满意的情况下,一个现实的尴尬摆在我们面前:这些自己的阅读习惯都很“一般”的成年人,又如何能把良好的阅读习惯传递到孩子们身上?
前段时间,50多名日本学生在泰国机场候机时专心看书的照片在朋友圈风传,也有家长感慨:什么时候我家的孩子也能这么用功啊?但我们没看到的是另一面:在欧洲和日韩的地铁上,专心看书是很多乘客的生活常态。如果我们的家长无论进地铁还是进机场还是回到家里都手不离机的话,又怎么要求我们的孩子手不释卷?
当然也有家长表示:我在手机上看的,难道不是书吗!确实,数字阅读的便利,可能把一部分较少阅读人群,拉入到一般阅读人群的行列,但这一群体的主要特征,还是把阅读作为娱乐消遣手段。家长们希望孩子把阅读当做简单的娱乐消遣吗?显然不是。要沉心静气、提升自己,让阅读“由浅入深”,对阅读者本身,都是一项长期且并不轻松的事情。只有深阅读人群会进行有意识地区分:这本书一般,数字版看看就算了;那本书非常好,即使在电脑、手机上看过了,也愿意买一本纸质书回家收藏,多看几遍。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还做不到这样理性的划分。
也正是基于类似原因,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儿童教育学者指出电脑、Pad、手机等极具画面冲击的视听工具对儿童阅读的潜在伤害。在一个孩子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前,过多接触电视、游戏等比图书更具“刺激性”的内容,以后想把他们再拉回阅读世界的难度明显增加。
每年上海书展都在大力推广青少幼阅读,但在这方面更直接、更有效的推手,肯定还是家长自己。你看不看书,你的孩子,可都在盯着你呢。
评论列表